“中国制造”靠谁制造?
我国制造业居世界第四位。虽产量大,但品种少,档次低;虽制造企业多,但规模小,效益差;虽出口量大,但真正打上“中国制造”的并不多,具有国际着名品牌的产品更是凤毛麟角。目前,我国一方面产业工人过剩,另一方面又紧张缺乏既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又掌握高超劳动技能的高级蓝领。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现,目前,我国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但团体的粗放式发展,也使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原形毕露。资料表现,美国98.4%的典型产品技术源于本国研发,而我国只有43%。制造业新产品贡献率美国达到52%,而我国只有5.9%。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生产能力行使率只有50%多一点,但全社会固定资产中设备投资的2/3依靠进口。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设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车、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左右被进口产品所霸占。我国机床生产企业年均产650台通俗机床,而日本细密机床公司一家的年产量就达4500台。 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表现,我国拥有1.4亿名产业工人,其中,技术工人为7000万人,居世界各国之首,令很多发达国家叹为观止。但是,我国技术工人素质状态不容乐观。高级工只有245万人,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5%,与发达国家高级工所占比重相差36.5%。目前,全国拥有技师100万余人,约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4%,约占职工总数0.4%。而发达国家则分别占20%和10%。高级技师更加少得可怜,全国只有7万多人,约占技术工人总数的0.1%,约占职工总数的0.05%。也就是说,每1000名工人中,才有4名技师,每10000名工人当中,才有5名高级技师。更为紧张的是,目前,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平均年龄普遍在52岁以上。人员少,年龄老化,已成为我国制造业新的隐忧。 近几年,因为多种缘故原由,制造企业相继出现了技师提前退休,跳槽外流,技术失传,人才断档的征象,使本就缺少高技能技术工人的制造企业落井下石。 技术工人素质低下导致的直接效果是,我国企业产品的平均合格率只有70%,每年因产品质量题目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2000亿元左右。一份资料表现,我国花巨资引进的先辈设备,只有极少数技术工人通过培训能够操作。但因为受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不高的影响,引进设备平均行使率只有70%左右。有人如许总结我国制造业近况:有一流的产品设计,没有一流的技术工人;有一流的设备,生产不出一流的产品。 据专家展望,往后几年,我国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将增长25%,并且在将来相称长时间内会持续走高。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需求量将翻一至两番。显然,加快培养一大批既懂当代技术,又具有高水平操作技能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当务之急。 据悉,目前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在会同教育部、发改委、国资委管辖的中间大型企业等联合启动“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内容包括依托规模较大、技术先辈、管理规范和效益较好、着名度较高的100家企业和100家相干职业技术黉舍,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一些重点职业领域的培训工作。 有关专家指出,高级蓝领工人的培养是一项体系工程。周全进步我国技术工人素质,既必要职业技能黉舍与企业携手,形成上风互补共进,也必要技术工人自己增强自我学习和锻炼,更必要全社会给予极大的关注。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