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          
      新中国的第一批财团为何出如今温州
      时间:2017年12月25日信息来源: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在温州成立的财团究竟是干什么的?新中国的第一批财团为何出如今温州?目前的政策环境许可民间资本介入金融业吗?温州财团会不会重蹈德隆的覆辙?

        中新浙江网6月17日电 接连成立的两家民间财团让温州在今年内第二次成为焦点,上一次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温州的是四处出击的温州炒房团。

        5月19日,两家以财团冠名的企业——中瑞财团控股公司和中驰财团投资有限公司同时在温州拿到了业务执照,前者由9家企业提议,注册资本为5580万元,后者由7家企业提议,注册资本1亿元,二者均为无地域限定的公司,在本地工商局注册之前,都经过国家工商总局的批准。

        6月2日,中瑞财团召开记者招待会,外埠媒体惊呼“中国第一家民营财团浮出水面”,而温州当地则反应平淡,一位官员脱口而出:“又多了一个炒家。”

        记者同时获悉,在外创业的温州商人们也在筹建财团,注册资金可能是两个亿,而其他本地企业家正密切关注,“假如条件成熟,我们也会选择这种情势”,一位房地产商坦言。

        显然,温州商人的决策并非笔墨游戏,也绝非临时鼓起。

        缘起房地产

        中驰财团位于中国低压电器之都——温州乐清市柳市镇,由长城集团、华通集团、民扬集团、永固金具、福达合金、东新密封、柳川房地产7家当地企业提议,7家企业中除柳川之外,其余企业的主业均是电器或相干行业。

        6月10日,财团重要提议人之一、华通集团董事长李成文坦白承认,成立财团的初始动力来自于房地产营业的必要。华通从2000年开始涉足房地产,获利颇丰,这期间他与中驰的其他股东在房地产项目中一向有合作,关系优秀,但合作较松散。随后,温州的地皮愈来愈紧缺,“乐清市的工业用地申请有4万亩,能批下来的只有400亩”,迫使他们的房地产营业向外追求扩张。

        今年3月,武汉青山区的一个房地产项目吸引了他的细致力,也使他产生了成立财团的想法,“这个项目门槛很高,总投资7.5亿,当地当局要求开发商有5000万元的先期资金投入,还要求在银行里有两亿以上的存款。”对于主业不是房地产的华通而言,一家吃下显然有些吃力。但高门槛每每意味着高获利空间,联合合作伙伴成立一家公司共同投资,成为了天然而然的选择。

        “我们都是同伙和合作伙伴,大家相互很了解,也一向合作得很好,财团的设想很快就被认可”。规模较大的华通、长城集团被其他股东要求占较大比例,“股份大一些,出资多一些,责任就更大,大家更放心。”中驰在3月份酝酿,4月即递交注册申请,5月19日乐清市工商局批准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华通、长城各占25%,其余股东各占10%;拿到业务执照4天后,华通集团在武汉签约,如愿拿下了那个“高门槛项目”。

        李成文吐露,股东们已有内部约定,“除了主业之外,所有的多元化投资项目都会放到中驰来,如许避免利益冲突。”目前,中驰的可运作资金为26亿,由各股东的自有资金和信贷额度累计而成,“初期的投资将重要集中在房地产和国企改制上,同时,我们正在会商,预备收购一家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

        相对于李成文的坦白,中瑞财团的表述则晦涩得多。6月2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对于关于财团主业的提问,中瑞谈话人王振滔一向避免直接作答,仅以“实业、资本、金融相结合”含糊应之,致使外界的各种猜测不一而足——房地产圈地?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照旧参股银行、进入金融业?

        6月7日,中瑞董事长郑胜涛在杭州接受记者采访,否认房地产将为财团的重要营业,“假如只做房地产,我们任何一家都可以自力地做,为什么要专门成立财团?”但风趣的是,他们组建财团的念头起于去年在深圳召开的全国房地产岑岭会期间。

        在那次峰会上,郑胜涛与一同赴会的温州国光房地产总裁孙国敬谈起联合起来成立财团的想法,“我们俩在房间里谈了一夜,越谈越愉快。”

        回到温州后,两人开始联络圈内同仁,动手将想法变成实际。2003年的最后一天,他们邀请奥康董事长王振滔茶聚,“王是一个很有激情的人”,他的加入使财团离实际又进了一步。

        与中驰相比,中瑞的成立多了一些波折。在雇用网站上,中瑞登记的资料是:所在行业为市政/公用事业,成立日期为2004年2月1日,注册资金为4.5亿元。而6月对外宣布的资料是5月19日成立,注册资金为5580万元。

        “我们2月份确实已报国家工商总局核准,但5月份作了变更,正式注册是5月19日。”郑胜涛诠释,在筹建阶段,统共有30多家企业先后参与过,随着概念的渐渐清晰,一些企业退出。

        王振滔的对外说明也佐证了这一点,中瑞的最初雏形是房产沙龙,随后是一个投资实体,再之后,不再将房地产作为公司的重要方向,而这个决定是很多企业热情消退的重要缘故原由。

        最终,如今的九家股东神力集团、奥康集团、泰力实业、国光地产、耀华电器、远洋眼镜、星际实业、新雅投资、法派集团的董事长们形成了同等意见——中瑞的重要领域是“国家重点建设、企业改组中的并购和转股改制”,同时“广泛集聚和调动中国规模重大的民间资本”,因为来自不偕行业,为避免利益冲突,中瑞的9个股东均分股权。

        进军金融业?

        中瑞和中驰因财团之名引起外界粘稠爱好。在国外,财团Financial Groups一样平常指由极少数金融寡头所控制的伟大银行和伟大企业结合而成的垄断集团,它们通常由一个或几个家族荟萃而成,最初从18世纪末期、19世纪初期的产业垄断过程中诞生,如闻名的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

        那么,温州的财团是什么?记者采访中,不同的人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

        浙江省工商局注册处副处长杨拥军诠释,企业注册时,名称由“地域、字号、行业和组织情势”四个要素构成,因为是无地域的公司,中瑞和中驰的名称按后三个要素分析,“财团”应诠释为行业,按工商注册的行业划分,财团被划入“投资”类中,“财团应该与资本运营有关”,杨认为,之所以这么命名,“无非是盼望显得实力强一些”。虽然国内以财团命名的企业极为罕见,但无论中瑞,照旧中驰都不是第一家——早在1995年,温州就注册了一家名为“温州财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公司,虽然营业上无声无息,但公司如今依然存在。

        温州市金融监管机构的一位官员则认为,财团就是同时从事产业和金融运作的企业集团,而中瑞和中驰显然没有得到进入金融领域的允许证,“他们多少有些徒负虚名。我们会密切关注他们的运营。”

        对于中驰的李成文而言,财团是企业组织情势,“温州的企业组织经历了从家庭作坊到有限责任公司,再到股份制公司和集团公司的变化,如今,集团公司的联合就是财团。”

        中瑞的标准答案则是,“以产业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以金融为核心的企业集团”。至于如何“在现有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下,把金融资本融入到实业当中去”,则是中瑞研究和实践的中间课题。显然,“财团”一词于他们而言,更像是将来的目标,而非实际的描述。

        浙江省体系体例与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介绍,在1920年代到1940年代,中国本土曾有一批财团,其中江浙人的身影尤显凸起,“当时重要银行有北四家、南四家之称,其中南四家中有三家是江浙实业家兴办的。”卓在数年前就倡导重修“江浙财团”,呼吁本地民营产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他们如今一定不是严酷意义上的财团,但只要有了第一家、第二家,肯定就有后继者,最终肯定能从其中诞生出真正的财团。紧张的是有了开始。”对于中瑞、中驰的出现,卓勇良深感欣慰。

        经济学者钟伟博士则认为,从已披露的资料判断,刚刚诞生的中瑞和中驰,既不是财务公司——财务公司只为单一企业提供金融支撑,也不同于国内泛滥的投资公司——大部分投资公司用别人的钱进行投资,而是具有私募性子的企业间融资平台,一个较恰当的定义大概是“原始形态的投资银行机构”。

        突破产业升级的天花板

        据悉,中瑞的注册申请,核准得非常顺利,第一次报批时,“在浙江省工商局用了1天,国家工商总局用了1天”就批下来了,浙江省工商局的态度是“支撑温州的创新”,总局的批复是“许可试点,到温州试点”。

        每小我都有的疑问是,如许的创新意味着什么?无论中瑞照旧中驰,每个股东单位都是资产数亿甚至十几亿的企业,在其行业内不是龙头老大,就是位居前列,每位董事都是身价上亿的老板,在“人人都想本身做老板”的温州,为什么首先是他们选择了大规模联合?

        温州20年的高速发展,蕴蓄了重大的民间资本,但同时也累积了深层矛盾。其制造业经历了从手工作坊到当代化流水线的升级后,竞争力一向表现为成本控制能力,技术和品牌的贡献相称弱小。天然形成的产业群落和配套系统强化了其低成本上风,100多万在外创业的温州人则成为难以匹敌的营销大军,在相称长的时间内,温州企业家可以安享高额回报。

        重大的收益回流资源匮乏的温州,营商成本的上升成为必然。目前,温州的房屋均价已达到7000元/平方米,出租车牌照费高达100万元/辆,营运三轮车的牌照费也达到60万元/辆。“温州市能炒的都炒过了,有钱人只好到外埠去炒楼了。”一位出租车司机感触地说。

        最新统计表现,今年4月末,温州本外币存款余额接近2000亿元。本地的获利空间收窄,重大的民间资金便如同笼中困兽,四处出击追求出口。于是便有了公众熟知的温州街、温州城在全国的复制,有了使各地当局既爱且恨的温州炒房团。

        假如说上述投资举动重要由在外创业的温州人群和本地的有闲阶层在进行,资本的输出和组织都在低层面上进行,更多的是短期逐利,带有相称的随意性,那么,温州的主流企业和主流企业家们又是何种处境?

        同时身兼企业董事长和温州市政协副主席、温州市总商会会长等多重身份的郑胜涛认为,温州本地企业已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局面,“在传统产业、传统经营模式当中,温州人都做得特别很是棒,但如今上风在敏捷丧失。”

        营商成本的上升极大地抵消了温州的低成本上风,地皮、电力等资源的短缺又制约了企业的本地扩张;绝大部分企业均为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研发和技术升级的成本和风险,团体的产业升级成为难以企及的目标。与此同时,其他区域的敏捷提高带来了伟大压力。

        2003年,温州市的GDP增幅跌至浙江省倒数第二,其间一度排名倒数第一。“我们都知道,如今企业向上走极难,往回落却很容易,”一位着名企业家承认,“目前的气氛颓废,大家都在探求出路。”

        温州的大企业并不多,年贩卖额在数十亿元以上的只有正泰集团等寥寥数个,大部分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只是中等规模。对大部分行业或企业而言,要破解困局,选择只有技术升级、产业整合、多元化经营或企业外迁这几种。

        分化在各个行业内发生。实际可能的路径,都有企业在尝试,但显然,相对于知易行难、路途迢迢的技术升级和产业整合,以及情感上难以抉择的外迁,更多的企业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守住主业,尝试多元化,尽可能“主业快钱两不误”。

        房地产领域成为“快钱”的洼地,大量实业资本涌入。知情人吐露,不仅中驰财团的股东从2000年开始进入房地产业,中瑞的所有股东也都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了这一领域,如许的潜流暗涌已经数年。

        “房地产也愈来愈难做,利润率也在降落。如今只有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或者是垄断行业才好赢利,由于高门槛挡住了进入者,依然还有很大空间”,一位温州房产商认为,这是财团诞生的直接背景。“对温州企业来说,要想进入那些领域,又不延迟主业,联合成为惟一选择。”

        尽管选择的领域各有不同,中驰盼望首先辈入高端房地产领域,而中瑞则把眼光放在了基础设施、国企并购等门槛更高的领域,并期望借助资本市场实现收益,但两方股东在尝试突围时无疑都表现了正规军的风范:试图打破家族制模式,构建当代企业制度,从外部雇用总裁等职业经理人进行日常管理,组建长期的顾问委员会……“我们试图走出一条新的路来。”郑胜涛说。

        隐隐可见的金融风险

        6月8日,温州市工商局长、银监局长调集中瑞、中驰两个企业的董事会谈,重申支撑企业的经营创新,但对财团经营是否影响现有金融秩序透露表现担忧,并注解会密切关注财团的运营。

        经济学者钟伟博士对当地监管部门的担忧透露表现理解,他认为,温州的这两个财团,肯定意义上是企业间相互融资的平台,部分利用了金融机构的职能,但在现行系统下,它们没有也无法向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任何一个法定监管机构进行金融营业准入申报,因而处于无人监管状况。它们的营业如何界定?假如从事区域性营业,风险如何提防?“这些题目对现有金融监管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并没有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规定。但已有诸多民营企业成为事实上的金融控股公司,同时控制着证券公司、信任公司和上市公司,其中最为公众熟知的德隆集团,就是行使现行资本市场的闲暇,通过麾下的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套取资金,投入产业项目。因为缺乏监管和束缚,德隆的融资冲动和投资冲动被随意释放,内部隐含着结构性风险,一场温文的宏观调控已使其资金链条出现断裂,企业集团面临崩塌伤害。

        德隆触礁后,闻名公司财务专家郎咸平透露表现:中国目前还不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的时候,欲速不达只会导致题目从生,而最终的埋单者则是纳税人。

        同样缺乏外部监管的条件下,角色模糊的温州民营财团能够避免重蹈德隆的覆辙吗?当市场各方热烈追捧,资金和项目都在面前目今唾手可得时,财团能克制自身的投资冲动吗?在企业没有开始运营时,这个题目显然无法回答。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浙江省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玉环网站
        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行业动态 产业预警 标准文本 标准化工作 材料行情 展会信息 政策文件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