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测试利率预期 市场中长期料将升息
一年期票据发行利率今年5月18日第一次击破央行再贴现率3.24%后,再度呈现大幅上升状况,并于本周达到3.5089%这一今年以来的最高点,高于再贴现利率0.2689个百分点;观察下一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将十分关键,这里或许会带出央行对市场利率和加息的态度 7月的最后一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在每周二公开市场操作增长一次正回购,并把目标锁定在短期回购。尽管本月27日第一场新增的正回购操作只涉及10亿元规模,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没有参与投标,但招标效果依然得到了市场人士的认同。 中信证券研究部专家认为,央行增长正回购操作的场次,却没有加大回笼货币规模,这注解将来央行的调控将日趋“邃密化”,有利于更紧密跟踪市场利率走势。 目前刚被细化的公开市场操作注解,市场对利率的判断特别很是清晰:短期利率回落,而长期利率走高。“这说明,各金融机构对将来一年内加息的预期有增无减”。 票据与回购各司其职 观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记录,本周增长短期正回购交易后,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根据不同期限——长期(一年、半年)、中期(三个月、91天)、短期(28天、14天和7天)——有了不同的分工。 其中,长期操作重要通过每周二发行央行票据完成;针对中期目标,通过每周四的正回购完成;达成短期调控目标的通道,则是每周二的短期正回购。 市场人士认为,如此周全开花般地操作,大有周全测试市场对利率将来走势预期的功效。 此前,针对一年、6个月和3个月期限的操作,央行都选择通过发行票据来实现,但随着时间推移和市场情况的转变,今年二季度以来,央行票据覆盖的期限重要集中在一年和3个月上,回购重要集中在28天和91天;进入7月以后,央行正回购的期限渐渐缩减,锁定在28天和14天左右;至本周二,更增长了7天的正回购营业。 换句话说,央行一方面对票据、正回购做出了不同的分工,另一方面也增长了针对短期货币调控的力度和专注度。将不同期限的正回购分开操作,加强了对短期利率调控的天真性。 通过对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效果的分析,短期利率都在回落,3个月及以上期限的市场利率在渐渐走高。 南京商业银行交易员告诉《财经时报》,以7月为例,一年期票据发行利率分别为3.3057%、3.3591%、3.3484%、3.5089%,呈渐渐上升趋势;3次3个月票据利率走势则为2.8369%、2.8369%、2.8772%,同样呈上升势头;28天正回购市场利率从当月最高点2.8500%回落到本周的2.75%。 但是,这一数据也曾有反复。14天回购利率呈现出0.2个百分点的大幅降落。本周刚刚开始的7天回购利率则仅为2.33%,与同时发行的一年期央行票据发行利率创下3.5089%这一今年最高纪录形成对比。 关注10月以后 值得关注的是,一年期票据的发行利率今年5月18日第一次击破央行再贴现率3.24%后,目前再度呈现上升状况,并于本周达到3.5089%这一今年最高点,高于再贴现利率0.2689个百分点。 再贴现率可以看作央行对金融机构提供短期融资的成本,同时也可视为市场利率的上限。假如市场利率高于再贴现率,金融机构势必以手中的票据向央行贴现,获得资金后再在市场中融出而获取利差。 对此,央行通常不会坐视再贴现率与市场利率的紧张倒挂。可以预见,要么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克制市场利率进一步上升,要么进步再贴现率。而后者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是加息。 专家指出,观察下一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将十分关键,这里或许会带出央行对市场利率和加息的态度。但从市场各期限品种利率走势看,加息的可能至少会在进入10月之后。这一点,与央行确定的观察期符合。 不过,市场人士指出,假如央行选择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压低市场利率,势必必要增长基础货币投放。7月以来央行回笼资金的力度呈现出渐渐削弱的趋势,但出于巩固和稳固政策必要,不太可能大力度投放以克制利率上扬。 6月30日,美联储公布加息0.25%后,人民币汇率稳固性加强,这也为央行调控留下了更大空间。考虑到美联储加息后“热钱”流入规模可能有所缩减,央行对冲由此产生的货币投放压力会削弱。事实上,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已经弱化了货币回笼力度,甚至可能是净投放。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