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500强中国企业为何多是制造业
《财富》在今年7月12日宣布了2003年世界500强的企业名单,在上榜的企业当中,一共有包括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以及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等15家中国的企业榜上有名,在10年的时间从3家变成15家,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间主任吕世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这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企业的提高,但在另外一个侧面,也反应出中国企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 吕世杰说:“从500强的排名中,中国占有了15席,占总数的3%。一个占世界人口25%以上,拥有上万万家企业的中国,这个数字是和中国国情不能成比例的,也不能完全代表真正的实力。我国有许多企业具备进入500强的实力,比如青岛海尔、四川长虹、一汽、华北制药、江南造船、北大方正等,国家也一向对这些企业有扶持态度,假如没有一个好的管理模式和技术上的创新,是很难接近和赶超世界先辈水平的。事实上,在我们前进的同时,世界上的企业也在前进,而且人家前进的步伐比我们还要快得多。虽然我们有15家进入了500强,但团体的水平不仅没有缩小差距,反而会渐渐扩大。” 但是从如许的排名中可以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其中的比例开始增多。吕世杰分析说,中国入选的15家企业中,有三分之一是金融企业,最新进入500强的中国公司是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以及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除国家电网公司外,基本上是制造业。中国的财政收入近50%是靠制造业,GDP中,来自制造业占40%以上,可以简单的说,中国企业进入500强预示着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前所未有的崛起。中国的某些制造业已经形成了成熟市场,许多产品已经成为世界产销量最大的,比如通俗家电、表现器、照相机、手机、数控交换机、拉链、钢琴、手表、电池、玩具、拖沓机、变压器、自行车、摩托车、棉布、皮鞋、打火机、微型汽车等接近100项产量和销量都排世界第一,就连世界业务额排名第一的沃尔玛,每年向中国采购达100多亿美元。 但是,“因为我国这些生产型企业基本上是十分分散的,并没有形成同一的品牌,都相对自力,所以,就无法形成规模较大的能和世界500强比拟的企业。”吕世杰说,这是中国制造业目前存在的一个基本题目,也是其更远发展的一个瓶颈。 在记者提到15个入选企业国有企业依然占有了相称大多的席位时,吕世杰主任认为,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目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是中坚力量。我国的民营、私企无论从数量和总产值和总贩卖额上,虽然已经占有了企业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但真正拔尖的和真正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企业仍然为数不多。随着中国进入市场化经济以来,各类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成为国民经济中很紧张的组成部分,企业总量达上万万家,可以说是世界之最,但是,因为技术的分散、资金的分流,科技人员的频繁流动,使得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并不能有用的发挥出能量,不能有用的将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和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相比,在基础设施、规模等上面,都无法比拟。目前的状态基本上是在竞争中单打独斗,现实上形成了资源虚耗、人才虚耗的局面,不能有用的形成规模化经营。同时,受基金等方面的瓶颈限定,使得许多高、精、端技术不能很快转化为生产力走向市场,还谈什么做大做强? 进入15强的企业,无一例外的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壮大的资源上风。这些资源上风有些是天赋就有的,有些是垄断性产业,根本不存在竞争,可以说进入500强是顺理成章的,假如具有13亿人口市场的垄断性产业活着界上都排不上号的话,只能说明中国的经济不是一样平常的落后了。不能由于进入了500强,就注解这些企业做的就是大就是好,由于起跑线不同。中国不乏很良好的民营企业和私人企业,但从简单的做大做强的概念上来和世界500强来比较,没有5年以上的整合努力过程,恐怕仍然很难和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比肩。(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实习生陈晓芬)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