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企业陷海外欠账黑洞 应收账款逾千亿
资料表现,中国出口企业的海外应收账款至少超过1000亿美元,它相称于中国2004年总出口额的五分之一。随着中国民营企业出口限定的摊开,中国的海外应收账款题目将更加显明。目前中国在海外的呆坏账正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 因为高达42亿元人民币的海外应收账款而陷入经营困境的状态,四川长虹(资讯 行情 论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四川长虹,600839)不是第一个,更不会是最后一个。 从2002年起,中国彩电出口大户四川长虹在美国遭受代理商的大额欠款。高达42亿元人民币的应收账款不仅将四川长虹拖入经营泥潭,更令中国彩电业“教父”级的人物——倪润峰惜败于本身一手创立起来的企业。 如今看来,长虹的境遇正在中国的出口企业中蔓延。一份资料表现,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应收账款将至少超过1000亿美元,也就是中国的出口商无偿向海外客户提供了1000亿美元的“商业贷款”。这个数字更加直观的概念是,它相称于中国今年总出口额的1/5。据中国商务部展望,中国今年出口额将达到5000亿美元。 随着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应收账款将继承扩大。 金额是个谜 “你问我到底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应收账款是不是1000亿美元,我无法回答,我想也没有其他人可以回答。” 美国ABC(中国)公司(以下简称ABC)的总裁陈晓东老师对《财经时报》说。 ABC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国际讨帐的公司,其重要职责是根据客户的请求,负责追讨客户在海外的应收账款。 根据陈晓东的介绍,ABC去年在中国接受的委托追讨应收账款金额为3000万美元,这只是“冰山的一角,详细数字恐怕谁也不知道”。 “许多中国企业出于自身业绩的考虑,不愿公开本身在海外的应收账款金额,因此我只能说目前所宣布的数字都是不正确的,现实数字一定比这些数字要高。”陈晓东继承说道。 而中国商务部研究院院长柴海涛则认为,中国企业遮盖应收账款的数字偶然并非故意。他对《财经时报》指出,许多企业在应收账款方面并不是进行体系化管理,而是个案管理。 一位不愿吐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财经时报》说,目前中国在海外的呆坏账正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 威胁企业经营 据商务部研究院的一个报告统计,中国的涉外企业(从事进出口营业的企业)中只有11%建立了本身的名誉监管系统,而这11%中又有93%是跨国企业,或者是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 而另一份研究报告则指出,因为中国企业缺乏名誉管理,中国出口企业目前的海外坏账率在5%以上。 因此,柴海涛建议,中国企业在日后的经营中,应该考虑的“名誉成本”,由于海外拖欠的应收账款将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陈晓东也指出,中国企业目前必须要增强名誉监控题目。据他分析,目前中国海外呆坏账发生的缘故原由可以分为3种情况,进口商没有付款意识、进口商无力偿还和进口商恶意欺诈。“最后一种发生的概率很大,占到所有欠款案中的66%。”陈说。 根据陈晓东10年的追债经验,目前,海外拖欠中国货款的国别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许多也发生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没有完备的法律系统,因此很容易发生恶意拖欠的情况,或者是因为政治动荡,导致即使进口商有偿付意愿,也无法偿付。 陈晓东认为,随着中国民营企业出口限定的摊开,中国的海外应收账款题目将更加显明。 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着一个十分苛刻的实际:卖方市场。中国企业盼望通过价格竞争来扩大市场份额。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下,中国的出口企业把签得订单视为经营成功的标志,而忽视了对进口方资信的调查。 陈晓东认为,因为中小企业在财力上的弱势,投保出口名誉险是中小企业的最佳选择。据《财经时报》了解,目前经营出口名誉险的保险公司规模已经扩大,除了原有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进出口保险公司外,平安保险公司也在日前开办了出口名誉险的营业。 此前中国的出口企业一向以名誉证(L/C)作为重要的结算体例,由于名誉证的使用使得银行名誉介入到国际贸易中,用银行名誉代替了商业名誉,使得出口商收款更为安全。 但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目前国际上行使名誉证的国际贸易只占到悉数贸易量的20%,目前国际的流行做法是O/A(记账)或者D/A(承兑交单)的体例,目前这两种结算体例的贸易量占到总贸易量的80%左右。 对于这种发展趋势,商务部研究院的一位专家指出,O/A和D/A节省了进口企业的融资成本,而名誉证高达5%的手续费则加重了进口企业的融资成本。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开始使用记账或者承兑交单的体例。 “但这两种付款体例的执行,则无疑将加剧出口企业面临的名誉风险,由于这两种付款体例基本可以看作商业名誉,风险比较大。”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