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          
      中国经济面临新回升机遇期
      时间:2017年12月25日信息来源: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在本轮经济回升中,我们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进步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为我国将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伟大的潜力。同时,城镇化是转体例、调结构、促改革的聚合点。

      3月5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当局工作报告》中高屋建瓴地分析了2013年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2013年是周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周全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紧张一年。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紧张战略机遇期。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预期目标定为:国内生产总值增加7.5%左右,发展的和谐性进一步加强;居民消耗价格涨幅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现实增加与经济增加同步,劳动报酬增加和劳动生产率进步同步;国际收支状态进一步改善。

      长期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树成指出,经济增加目标是综合性目标,要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新转变。当前,世界经济已由金融危急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加期”进入“增加阶段转换期”,开始进入潜在经济增加率下移的新阶段。在这种背景下,7.5%左右的目标是实事求是的。

      2013年中国GDP增速可能回升至8.2%左右

      目前,我国经济还有肯定的回升空间,不需采取力度过大的刺激政策,而是应该在继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妥当的货币政策中,适时微调、预调。

      中国经济时报:作为长期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专家,您认为2013年中国经济走势如何?

      刘树成:如今,中国经济面临着一次新的回升机遇期,但背景情况已与1991年和2000年这两次大不雷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庞大转变。一方面,世界经济已由金融危急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已由“高速增加期”进入“增加阶段转换期”,开始进入潜在经济增加率下移的新阶段。

      在新的国内外大背景下,2013年中国经济走势如何?我认为,要回答这个题目,首先就要分析清楚,从2010年第二季度到2012年第三季度的这一轮经济增速延续10个季度下滑,是趋势性因素照旧周期性因素在起作用?抑或是两种因素都在起作用?假如是两种因素都在起作用,那么究竟是哪一种因素的作用更强、更紧张?

      趋势性因素是指,决定经济运行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基本走向的各种因素,诸如劳动力、资本、技术提高等要素投入因素、资源天禀因素、生态环境因素、体系体例机制因素等。周期性因素是指,影响经济运行在短期内波动的各种因素。周期性因素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经济系统自己的使其向上扩张的因素和使其向下收缩的因素。向上扩张因素和向下收缩因素形成的两种力量此起彼伏,此长彼消,各自蓄积到肯定程度而交替起作用,形成经济的短期波动。第二大类是逆周期调节的宏观调控政策因素。由于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变直接受到经济短期波动态势的影响,要进行逆周期调节,从而也具有了肯定的周期性特点。

      假如认为这一轮经济增速下滑只是趋势性因素在起作用,而没有周期性因素在起作用,那么,2013年经济增速就只能继承往下滑,而没有可能进入回升通道。由于由各种趋势性因素的转变(诸如人口盈利渐渐消散,地皮、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束缚赓续强化)所决定的潜在经济增加率进入了下移阶段。潜在经济增加率在“十二五”时期会下移,“十三五”时期会继承下移,因此,2013年的经济增速就只有下滑而不可能回升了。

      在我看来,本轮经济增速下滑是趋势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交织在一路,共同起作用的效果。趋势性因素决定着经济波动的中轴线位势,周期性因素影响着经济波动的上下幅度。分析当前中国的经济走势,关键在于把握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特点及政策含义,否则,就会出现两种误导的情况:一种是,假如只看到周期性因素的作用,而忽视趋势性因素的作用,以为像曩昔那样,简单寄托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能使经济增速重新大起,那就不应时宜了。由于在当前国内外大环境下,分外是我国潜在经济增加率已经开始下移的大背景下,即使采取强刺激政策,经济增速的大起也不可持续,有可能重回原来的粗放型、速度型经济增加体例,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另一种是,假如只看到趋势性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周期性因素的作用,以为往后我国经济增速只会一年年滑下去,把短期波动中低谷期的较低经济增加率误认为是长期趋势线,该回升的时候不敢回升,那就会贻误来之不易的经济回升的优秀态势。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正视趋势性因素的作用,加大变化经济发展体例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支撑力度,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长效的体系体例机制建设,把握好肯定时期内经济增速的中轴线,既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地偏离中轴线。另一方面,要继承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妥当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的作用,巩固和发展已出现的经济适度回升的优秀态势。目前,我国经济增速刚刚呈现企稳回升的态势,还有肯定的回升空间,不需采取力度过大的刺激政策,而是应该在继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妥当的货币政策中,适时微调、预调。2012年,我国GDP增速为7.8%。2013年有可能比2012年略高,回升至8.2%左右。假如2013年回升力度适度而不过高,那么2014年仍有可能继承小幅回升。往后5年,在现实经济运行中,经济增速在适度回升中的上限把握是:一不引起经济过热,GDP增加率最高不要超过10%;二不引起显明的物价上涨,物价上涨率不要超过4%。

      中国应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速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看,在实际经济运行中,8%的经济增加率应该是一个基本底线。

      中国经济时报:您判断2013年中国经济增加率回升的理由是什么?

      刘树成: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看,在实际经济运行中,8%的经济增加率应该是一个基本底线。假如低于8%,经济运行也会碰到一系列题目和各种困难而难以持续。首先,经济增速偏低,会影响企业的宏观经营环境。较低的经济增速,从需求面反映出市场需求疲软,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和贩卖,使生产能力和各种资源不能被充分行使,企业利润下滑,设备投资降落,并进而影响就业的扩大。其次,经济增速偏低,会影响国家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若大幅降落,则必要财政支撑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体例变化、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障的扩大,都会碰到困难。第三,经济增速偏低,会给居民收入增加和人民生活带来困难。经济发展和增加是进步与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经济“蛋糕”做大了,不肯定就能分好;但假如没有“蛋糕”的适度做大,也就更难去分好“蛋糕”。第四,经济增速偏低,市场上容易产生颓废预期,不利于市场信念的稳固。

      总之,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速太高,如冲出10%,会恶化经济结构,造成宏观经济服从损失,不利于变化经济发展体例,难以持续;而增速偏低,如低于8%,也会恶化经济结构,造成宏观经济服从损失,不利于变化经济发展体例,难以持续。因此,应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速。

      经济增速偏低不利于转体例和调结构

      我们必要脱节经济持续偏低增加的局面,为推进转体例和调结构、推进改革开放,创造优秀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说经济增速偏低也不利于转体例和调结构呢?

      刘树成:就企业来说,企业是转体例和调结构的微观主体。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转体例和调结构,进步经济增加质量和效益,紧张的是要实实在在地推动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而技术提高、技术创新是必要投资支撑的。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节能减排等,都必要肯定的投资。在经济增速偏低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利润增速降落或负增加,市场上弥漫着颓废预期,企业就没有信念和能力去转体例和调结构。

      人们常说,要行使经济下行的“倒逼机制”使企业加快转体例和调结构。现实上,“倒逼”所要解决的题目是在经济下行阶段暴露出来的,而“倒逼机制”的实现则是在经济上行阶段。由于在宏观经济回升的大环境中,企业生产经营状态改善,企业利润增速进步,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价格尚处于低位,信贷条件相对宽松,市场前景看好,市场信念恢复,这就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有利于企业转体例和调结构。

      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假如GDP增速延续两个季度或以上低于8%,反映在工业企业利润上,则会出现大幅降落或负增加的困难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是难以实现转体例和调结构的。因此,我们必要脱节经济持续偏低增加的局面,有需要使已经出现的经济适度回升的态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起来,为推进转体例和调结构、推进改革开放,创造优秀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城镇化是转体例、调结构、促改革的聚合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将来空间还很大。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实现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适度回升呢?

      刘树成:要回答这个题目,首先就要熟悉到,在这次回升时,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理念发生了庞大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理念已发生过3次庞大转变。第一次是1958年提出“多快好省”,第二次是1992年提出“又快又好”,第三次是2006年提出“又好又快”。

      以上这些理念的提出和转变反映了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性特性和背景,都包含着一个“快”字。而在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和12月召开的中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里首次去掉了“快”字,更加凸起了要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进步质量和效益上来。所以,本轮经济回升不是简单地把经济速度搞上去,而是要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用益、可持续的回升,要实实际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回升,要实现与转体例、调结构、促改革相结合的回升。

      在本轮经济回升中,我们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照旧不完全、不成熟的城镇化。一是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这是按照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包括了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进城农夫,但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当代城市生活。假如按城镇户籍人口计算,目前的城镇化率仅为35%左右。二是我国城镇化的质量还不高,城镇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都还跟不上,“城市病”多有展现。由此,我国将来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总之,进步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为我国将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伟大的潜力。同时,城镇化是转体例、调结构、促改革的聚合点。从转体例来说,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内需,既能扩大消耗,又能扩大投资。从调结构来说,城镇化有利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促改革来说,城镇化必要在改革攻坚中推进,它涉及到户籍制度、地皮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投融资体系体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体例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浙江省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玉环网站
        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行业动态 产业预警 标准文本 标准化工作 材料行情 展会信息 政策文件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