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1298亿
浙江省省长李强1月25日在浙江省“两会”上透露表现,2012年,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1298亿元。 作为2012年浙江省的“一号工程”,“浙商回归”到了“小考”交卷之时。而在2012年春,《浙商》曾为浙商回归摇旗呐喊。一年如白驹过隙,我们站在2013年的春天,审视曩昔一年来成为浙江经济一大推动力的“浙商回归”工程:浙江,是否已经成为回归浙商的再创业阵地? 为此,《浙商》杂志特推出“2012年浙商回归总评榜”系列榜单,并在2012浙商年会上予以发布。我们盼望“2012年浙商回归总评榜”系列榜单能够记录下曩昔一年来,回归浙商们的脚步与心路。 回归资金全年1298亿元 事实上,“浙商回归”这四个字在2012年浙江经济的发展脉络中随处可见。李强在另一次会议上透露表现,浙商是拉动浙江经济发展的紧张力量,浙商投资则是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亮点。在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况下,在外浙商的增援和接力使浙江经济保持了稳固增加。 从数字上来看,回归浙商确实不负重望。 2012年,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1298亿元,而去年的目标则是1200亿元,超额近100亿元。2013年,浙江省委省当局已将目标上调至1500亿元。 在上述数字的背后,是回归工程之热。2012年一开始,引进浙商回归就成为浙江各级当局的一项紧张义务。浙江省当局甚至与29家省外浙江商会(企业联合会)签订考核责任书,在每家商会中设立“浙江省浙商回归与引进工作联络办公室”,授权开展浙商回归与引进工作。 如何回归?李强在另一次会议上提出,浙商回归不是简单的“折返跑”,而是要做“乘法”,提拔回归的条理和水平。 只有做“乘法”,在遵从市场法则的同时,让回归浙商实现自身价值的超越,才能让“回归”不仅仅只是热于临时,而成为浙江经济转型中稳固的推动力。自2012年10月起,《浙商》杂志、世界浙商网开始启动“2012年浙商回归总评榜”的评比事项。 见证百亿项目的诞生 自运动启动以来,《浙商》杂志收到了来自海内外近百份评比材料,不少企业家、项目负责人在看到世界浙商网以及《浙商》杂志上关于运动的新闻后,自动参与到了评比运动中。江苏沭阳华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建中告诉《浙商》记者:“参加这次评比,重要是告诉乡亲们‘我们回来了’。另外,盼望我们的案例能给更多的在外浙商以信念。” 在这些评比材料的背后,是天下浙商盼望追求再创业基地的呼唤。 本次“总评榜”,含“2012回乡投资模范浙商”、“2012浙商回归项目排行榜”两个子榜单。本次榜单评比,旨在积极指导和鼓励浙商回归家乡、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经验总结和榜样宣传,进一步增强全国浙江商会建设,促进“浙江经济”和“浙江人经济”更好地互动发展。 从近百份评比材料中,《浙商》杂志专门成立了专家评审团。此外,世界浙商网“浙商视频”还就此专访了浙江省近十位书记、市长。我们依据回乡投资规模与实力,企业是否正当经营、诚信纳税,企业家是否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建设、积极支撑家乡经济发展等数项标准,评比出了“2012回乡投资模范”榜单;另以项目总投资额为重要参考指标,一期到位资金为次要参考指标,结合产业前景、预计产出等综合评定了“2012浙商回归项目排行榜”。 从两份榜单中,我们看到了来自回归浙商的“2012气象”。 在“2012浙商回归项目排行榜”中,我们看到百亿项目的出现。排名一、二的乌镇国际健康生态产业园和万象天成·运河汇城市综合体项目投资额均超过100亿元。上榜的15个项目,总投资额逾450亿元,占全年回归资金的三成,回归力量可见一斑。 房地产投资仍是回归项目主流。从项目排行榜来看,15个项目中,商业类地产项目就占了5个。除了以往传统的商业地产业外,杭州龙门永安活动休闲综合体以“活动休闲”概念命题,而嵊州市狮子山旅游养生综合体项目则以“养生旅游”为主题。曾经单一的“购物中间”模式已经不能知足浙江省产业发展之必要。 实业亦是回归项目的主流之一,占了榜单的1/3,然而高科技含量的实业项目回归较少,是本次榜单表现的题目之一。 其他服务产业瓜分了榜单的剩余位置。其中,快递产业异军突起:圆通[微博]、每天和申通[微博]都在榜单中占有一席之地。联想到浙江桐庐是全国驰名的“中国快递之乡”,民营快递业多发源于此间,这次回归潮中,快递业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紧张动力。 地域性特性亦是榜单凸起特性。其中,杭州成为浙商回归的“祥瑞地”。15个项目中,落户在杭州及其周边的就有8个之多,可见人气之旺。这与杭州的回归政策推行力度紧密相干。 “2012回乡投资模范”榜单呈现出与兄弟榜单相近的趋势。以产业集聚为例,仅曩昔五大模范浙商为例,重要投资为房地产项目的就占三席。 名列“2012回乡投资模范”首位的富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标,已经延续数年被评为“回乡投资模范浙商”。而在2012年,富春控股与复星集团携手,在杭州推出新寰宇综合体项目,亦是商业地产项目。从投资项目数量到投资规模,甚至投资产业跨度而言,张国标确实已成为回归浙商中的典范。 回归浙商更倾向于将产业落地于家乡,这是“2012回乡投资模范”榜单呈现的另一个特点。十大投资模范多数选择了家乡为再创业之地,同时,他们的产业投向亦倾向于配合家乡产业发展。如项立军在仙居投资仙人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呼应仙居发展旅游产业;周国权在东阳创立服装服饰(品牌扣头)交易中间,是应东阳消耗水平进步之需。回归浙商并不仅仅是“叶落归根”,更是“反哺大地”。 商会成为浙商回归主旋律中的主角之一。本次评比除了入选榜单的各个项目及模范外,各地浙江商会(企业联合会)都涌现不少案例。这与回归政策有关:正如浙江省副省长王建满在一次讲话中所言,浙商回归形成“以商带商、以商招商”的格局,以商会为纽带、以情感为诉求,回归潮充满了“人情味”。 浙江预备好了吗 然而,“人情味”毕竟不能提供永恒动力,口号式的宣传与“活动”式的动员也不能代替经济规律的运行,“落叶归根”式的挽劝力量着实单薄。唯有真正为回归浙商提供优秀的企业发展硬环境,才能让天下浙商真正归心。那么,浙江预备好欢迎游子的归来了么? 在与回归浙商的近距离接触中,《浙商》记者发现,来自相干部门的热情是浙商回来的“粘合剂”,“有困难找当局,这真不是一句空话”。然而政策的力量能持续多久?不少回归浙商透露表现内心没底,“照旧盼望当局做好基础服务工作。如许,不管是2012年回归浙江,照旧2022年回归浙江,我们都不怕”。 基础服务中,回归浙商最必要什么?地皮、劳动力成本等仍旧是困扰回归浙商的紧张因素。即使上榜人物如邹立胜,也曾碰到过地皮重新划拨的题目。对于一些因投资规划较小而未能上榜的企业家,“回归”成本更为头痛。 本次评比中,另外一些声音值得我们记录:“我们想回归,但是项目太小了,当局不正视,回来也没有地皮可用。想回回不来啊。”一位在东北发展多年的企业经营主诉苦。“爱大嫌小”好像是人之常情,但考虑到浙江以“草根经济”、“小狗经济”为特色,我们必要什么样的回归项目,还有待深思。 除了项目规模之外,产业对接亦是不少回归浙商面临的题目: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对于他们而言亦是挑衅,探求到红海中的蓝海,在目前而言并非易事。“许多产业在其他地区还有发展空间,但在浙江不肯定有。” 事实上,在回归题目上,李强还说了另外一番话。他说,做好浙商回归必要强化政策支撑,突破条条框框,如民企投资搞备案制而不搞审批制可大大提拔项目的落地服从。当局将积极找差距、找学习的方向,正视浙商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营造亲商、安商、扶商的氛围,给浙商更强的归属感。他还说,浙商回归必要捉住三大机遇,即经济形势变幻莫测中蕴含的“弯道超车”机遇、新科技革命中蕴含的创新发展机遇及浙江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中蕴含的包括海洋经济开发等机遇。 浙商回归,不仅仅是对天下浙商的挑衅,亦是对浙江省的挑衅。最近,嘉兴桐乡市当局向吉奥公司兑现了2000万元奖金,这也是浙江省内首家兑现对“浙商回归”企业的奖励承诺。这一新闻或许给了更多观望“回归工程”的浙商以信念。 (信息来源:《浙商》)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