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将来政策将定调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向导人峰会并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首次公开周全阐述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习近平认为,“新常态”有几个重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加转为中高速增加;二是经济结构赓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耗需求渐渐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渐渐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习近平的表态明确了中国官方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态度,将来的政策制订也将基于此。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加了7.4%,各项重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当前中国经济保持稳固发展态势,城镇就业持续增长,居民收入、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平稳增加。更紧张的是结构调整出现积极转变,服务业增加势头明显,内需赓续地扩大。这种7%左右的增速、收入分配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的组合,并非短期征象,而是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一种较长期的不同于以往的状况,习近平把它概括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并提出了开篇所述的中高速增加区别于以往的高速增加、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创新驱动传统上是投资驱动这三大新常态的重要特点。 在这三大特点中,长期最受关注的无疑是经济放缓的题目。自2010年中国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经济出现了显明不同于前30年的特性,经济增速持续下滑,2010年~2012年经济增速延续11个季度下滑,2012年~2013年GDP年增速延续两年低于8%。这一增速持续放缓的题目,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大发展中从未碰到过的,对这一题目产生根源的判断,也直接决定着中国当局的经济政策走向。在市场“改革与刺激”、“会不会硬着陆”的争论中,决策层迩来多次定调“各项重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对经济下行体现出极大的容忍度。包括厉以宁、成思危、姚景源在内的多位经济学家均认为,对经济增速的放缓不必过分忧虑,这吻合客观规律。姚景源近日对本报透露表现,一旦人均GDP到达肯定高度,经济增加都将由高速向中速转换,概莫能外,这既吻合经济学规律,也吻合国际发展经验。 随着传统盈利的消散,中国经济的潜力在哪里,不仅事关本国的发展,也关系到亚太乃至全球的发展。尽管超高速增加时代已成过往,但习近平昨日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四大发展机遇,从而维持海内外对中国经济的信念。 首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现实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加,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习近平举例称,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称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加,无论是速度照旧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间副主任刘世锦的最新研究数据表现,与2000年相比,当时中国的GDP总量是10万亿元,增加1个百分点是1000亿元,而当前已达50万亿~60万亿,1个百分点对应的新增量是5000亿~6000亿元。这说明中国面临的需求空间,包括每个企业面临的需求空间是在持续扩张的,所以中国的增加仍大有潜力。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加更趋平稳,增加动力更为多元。习近平透露表现,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提防风险的最有力支持。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当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靠国内消耗需求拉动,避免依靠出口的外部风险。 第三大机遇则是结构优化升级,这也一向被学界视作紧张的改革盈利。今年前3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耗对经济增加的贡献率为48.5%,超过投资;服务业增长值占比46.7%,继承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显明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降落4.6%。习近平认为,这些数据表现,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转变,质量更好、结构更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将来6年中国转型改革的重点是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和制度创新。到2020年,中国能不能从一个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将成为转型与改革的历史义务和庞大挑衅,“它不仅是一个经济增加新常态的形成过程,还伴随着经济结构新常态、利益结构的新常态。” 第四大机遇来源于新常态下中国当局的大力简政放权。习近平指出,简言之,就是要摊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当局这只“看得见的手”。当局职能的变化一向是本届当局的改革“当头炮”。习近平举例说,比如,我们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3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加了60%以上。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