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已转向积极,疏通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
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正处于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渐渐转型过程之中。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展望,综合近期降息降准等政策来看,中国的货币政策依然有充足多的政策组合选择,可以在保持政策基调中性取向的同时兼具天真性和前瞻性,并酌情适度走向宽松。央行5月10日公布,自2015年5月1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从2014年11月份以来,货币政策已经经历了三次降息两次降准,尽管央行强调“下一步将继承实施妥当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但多数机构展望央行在应对实体经济转变的手段上已经开始向“积极”转化。 现实上,在这次降息之前,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预计,“将来几个月官方还将出台进一步措施以应对近期增加担忧。在货币政策方面,我们预计第二季度还将下调政策利率0.25个百分点,同时可能出台取消存款利率管制的政策。”中金公司曾透露表现“中国经济仍在惯性下滑,货币政策继承放松可期”。5月3日,中金公司发布的报告称,预计财政和房地产相干政策今年将会进一步宽松,5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可能将有一次25个基点的对称降息。 对于此次降低之后的货币政策走向,摩根大通认为央行在此次利率下调后不会进行进一步的下调。但是,因为此次利率下调早于预期,发生另一次利率下调的可能性不能被完全排除,而且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即将发布的经济运动和通胀态势数据。 摩根大转达告认为,将来定向政策工具将可能发挥更大作用。今年下半年,预计央行将采用传统和创新的定向措施组合。因此,定向的量化政策工具将可能比以往发挥更紧张的作用。央行发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实行报告》指出,目前各类货币政策工具都有较大的空间,能够有用调节和供应流动性,无须以量化宽松的体例大幅扩张流动性水平。民生证券宏观研究团队认为,尽管货币宽松,但货币政策机制传导不畅,现实利率依然高企。巴曙松认为,随着中国金融结构的调整和金融市场系统的发展,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正处于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渐渐转型过程之中,但传导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顺畅,必要综合运用量价工具。经过前两次降准,以及央行赓续使用的定向工具,银行间流动性总体余裕,超储率水平有所上升。在新的条件下,宏观政策的关键更多转向如何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推动宽货币走向宽名誉,其中一个紧张的方面是必要存贷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下行等价格工具的同步跟进,形成和谐的政策结果。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