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          
      印度经济“两极”交困
      时间:2017年12月25日信息来源: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当半夜的钟声敲响,全世界都在沉睡之时,印度将会获得新的生命和自由!”1947年8月14日晚,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发表闻名演说“命运之约”。70年曩昔,经过“最鲁莽的建国实验”,亲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印度并没有像西方政治家预言的那样土崩瓦解,而是野心勃勃向着本身的超级大国梦狂飙。然而,至今仍有1/4的印度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之下,伟大的贫富差距赓续地提示着印度不能陷溺于改革的幻象。
      在大多数人眼中,印度是一个充满伟大反差的国家。宽容与非暴力的理念从这里走向世界,但妇女儿童却常在暴乱中被残忍戕害;走在亚洲最早洗澡西方文明城市街头的人们,却有百年前的卫生陋习;接受英语教育的年轻人在硅谷成为创新发动机的同时,他们的祖国仍有着数不清的贫民窟和乞丐。没人否认“莫迪新政”的远大愿景,但基础设施落后、税收系统复杂、劳动力素质低下、地皮制度僵化等,仍是愿景之下印度吸引外资、经济发展中躲不过的难题。
      “两极”经济
      对印度经济的评估,国外分析人士常与印度人一路,在得意和自责间往返摇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展望表现,2017-2018年印度经济增速为7.2%,2018-2019年增速为7.7%。印度仍将是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加最快的重要经济体。
      在全球复苏乏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印度凭借重大的人口规模、人口结构较年轻、伟大的市场潜力、经济增加正在加速等诸多上风,愈发吸引国际投资者的关注。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60-2016年间,印度的人均GDP从81.3美元增加到1709.4美元,整整翻了20倍。
      今年2月仲量联行发布的 “城市发展动力指数”全球30大城市榜单中,印度庖代中国,成为上榜城市最多的国家,共有6个城市入选,比中国多1个,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更是击败此前两年的榜首城市伦敦,首次登顶。
      在安永的印度吸引力调查中,早在2015年印度就已超过中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首选目的地。
      莫迪自2014年5月上任以来,启动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印度制造” 、“技能印度”、 “数字印度”等政策,并伴随以扩大对外开放、税制改革、完美基础设施等行动,致力于改善印度营商环境,以期获得更高速的增加。
      这些愿望在肯定程度上得到实现,2015年印度经济增速首次超过中国,成为全球增加最快的大型经济体。因为统计年度的差异,无论印度增速能否超过中国,印度仍将是全球增加最快的大型经济体之一。
      但“莫迪新政”也并未呈现出当选时所承诺的“好日子就要来了”。失业和贫困仍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两大痛苦。
      虽然历届当局都把增长就业和消弭贫困作为在朝的紧张目标,但一向收效不大。印度的10亿人口中有1/3文盲。年人均收入目前还不足480美元,其中有3亿人日均收入不足1美元。赤贫的城市新移民在印度各大城市随处可见。
      制造业洼地
      这个国家终于发现,它必要发展制造业来为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提供工作,为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务工者创作育业。与中国不同,曩昔30年间,印度经济增加中,服务业是支柱产业,目前服务业在GDP 中的占比稳居50%以上;工业占比一向维持在25%左右,但扣除采矿业、建筑业之后,制造业占比仅在15%左右。
      西华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间主任龙兴春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称:“印度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模式重要也在于自己的制造业基础太差,对症制造业之困,作为一个大国必须解决就业的题目。”
      要去印度首都孟买郊外的工业区,最好乘坐德里地铁,由于市中间宽敞的公路出城不久就变成了土壤路。有些工业区虽然名字取得响亮,但期待在这里看到大型工厂的来访者却经常失望。
      印度制造业几乎与大规模不沾边。最新统计数据表现,印度的工业产出今年5月仅增加1.7%。因为连在制造简单产品方面都实力微弱,这个拥有世界1/4人口的国家活着界贸易中仅占2%。印度已经熟悉到,仅靠提供低端服务不足以拉动经济,这促使总理莫迪提议了“印度制造”活动,并推出相干措施。
      有一种担忧是,印度如今发展制造业可能太迟了。“经过当局几十年的管制,印度根本不存在规模经济”,开关电源及笔记本电脑充电器制造商卡迈勒·卡普尔说,“自自力以来,印度当局一向害怕让私营部门发展强大。我们已经虚耗了如此多的时间。”
      塔塔集团旗下一家曾经制造铁路机车的企业就是例证。几十年前,印度当局决定,应由公共部门的实体系体例造机车,塔塔只好摒弃该营业。因此,当印度铁道部不久前重新授予私营部门制造机车的合同时,受益的是外国公司,包括通用电气与阿尔斯通的一家合资公司。印度本土的公共部门企业集团毫无竞争力。
      更糟糕的是,亚洲制造业的性子正在发生转变,这使印度的义务变得更加棘手。廉价劳动力依然是一个上风,但要吸引跨国企业转移生产地点,物流和能源成本等因素变得越来越紧张,而印度在这两方面并不占上风。
      此外,制造业必要训练有素和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者。但是这两点在印度很难做到。从人口结构看,印度有伟大的人口盈利。目前印度折半人口年龄低于25岁,2/3的人口年龄低于35岁,平均年龄仅为26.2岁。但是,印度劳动力素质显明偏低。世界经济论坛人力资本报告对130个国家的调查表现,2015年印度人力资本排名105,落后于中国和巴西。
      基建软肋
      发展制造业不仅必要企业家和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还必要有壮大的能源与通信体系来提供需要的服务,并且还必要有四通八达的物流体系来完成原材料、中心品和最终商品的流转。但是,印度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远远不能知足发展制造业之所需。造成这种局面的缘故原由在于当局税源紧张不足,以及当局行政服从的低下。
      当局对将来基础设施的规划是,将来十年基建投资规模1.5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将来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加率将维持在15%左右。
      “对印度来讲,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的题目不是资金来源,而是工期过长。”印度基金会高级研究员Apurv Kumar Mishra透露表现,因为印度地皮私有,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地皮必要与每个所有者来会商,这通常会拖累项目的进展。
      不仅是基建项目,一些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项目也面临类似的困境。虽然部分邦当局出台了地方性法规,简化地皮征收程序, 但总体而言,印度地皮制度改革仍显明滞后。
      当局的行政服从低下可能与肇端于上世纪70年代的允许证制度所造成的当局腐败有关,但更为紧张的缘故原由则是在于印度政治制度自己的质量。
      在龙兴春看来,印度最大的结构性矛盾是民主政治与混合经济的“错位”。“印度的民主制度致使决策分散,而印度经济又以混合经济中的国有经济为主,必要审批允许,两者瑕玷的结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企业服从低下。” 龙兴春说。
      “印度的民主可能变成决策服从的阻滞和政策设计的掣肘,莫迪只是在朝者。在各邦,邦当局在对待外资外商的态度上会千差万别。由于各邦经济发展不平等,而且存在着宗教和民族冲突,印度甚至还存在着蒙昧的种姓制度。”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张敬伟进一步诠释称。
      这些落后的印度“特色”,一旦去除华丽的民主外套包裹,真实的印度就呈如今外国投资者面前。在复杂的税制、征地难题和不堪的基础设施面前,加之印度官僚机构的贪腐和缺乏服从,外国投资者在印度看到的可能不是印度式乐土,而是印度式无奈。
      要想解决约束制造业发展的以上两大题目,关键在于制度改革,而不仅仅是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就像诺斯·道格拉斯的研究所注解的那样,想要让企业家阶层脱颖而出,想要让劳动力自由流动,就必须进行更加彻底的制度变革,比如种姓制度、宗教信奉以及传统文化,分外是能够激励企业家创新与劳动力得以自由流动的制度变革。
      (信息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浙江省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玉环网站
        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行业动态 产业预警 标准文本 标准化工作 材料行情 展会信息 政策文件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