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          
      中国经贸成就凸显 外贸发展惠及世界
      时间:2017年12月25日信息来源: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回望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商务部积极推进流通当代化,建设同一大市场,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稳增加、调结构、惠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持;大力推进外贸发展“五个优化”和“三项建设”,切实为广大外贸企业减负助力,全力支撑企业创新发展。中国国内贸易流通和对外贸易发展成就凸显。
      十八大以来,商务部按照党中间、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狠抓各项政策落实,在推动国内贸易流通和对外贸易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凸起成就——
      在国内贸易流通方面,商务部积极推进流通当代化,建设同一大市场,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稳增加、调结构、惠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对外贸易方面,商务部大力推进国际市场布局、国内区域布局、商品结构、经营主体和贸易体例“五个优化”,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贸易平台、国际营销网络“三项建设”,努力营造优秀的营商环境,切实为广大外贸企业减负助力,全力支撑企业创新发展。
      在商务部9月28日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消息谈话人岑岭透露表现,下一步商务部在国内贸易流通方面将继承扩大有用供应,补短板、降成本,进一步加强消耗对经济增加的拉动作用;在对外贸易方面,将在巩固传统上风的同时加快培育竞争新上风,积极扩大进口,努力办好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一步改善贸易结构,妥帖应对各种贸易摩擦,力争早日实现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历史性变化。
      国内贸易流通贡献明显
      在曩昔5年里,全球经济发展始终难以走出金融危急的阴影,在国际市场复苏乏力、外需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内贸的紧张性得到进一步凸显。2016年,中国全国社会消耗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21.4万亿元增至33.2万亿元,消耗对经济增加的贡献率从51.8%进步到64.6%,延续三年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加的首要动力。
      中国当局向来高度正视国内市场建设及流通体系体例改革。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当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形成促进内贸流通改革创新发展政策框架系统。
      为落实中间政策,商务部在上海等9个城市开展内贸流通体系体例改革发展的综合试点,在北京等10个城市开展商务综合行政执法体系体例改革的试点;推进汽车流通体系体例改革,打破了执行10多年的汽车品牌授权贩卖单一模式;进一步健全了肉类、食糖等紧张商品的贮备制度,建立了由1.4万多个投放网点组成的应急投放网络,使中国的应急保供能力明显加强。
      此外,为进一步改善消耗供应,商务部会同12个部门组织开展加快内贸流通创新推动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消耗专项举措,指导企业增长中高端商品和优质服务的供应,加大支撑实体商业发展力度,大力整理和规范市场秩序。
      值得关注的是,商务部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举措计划,促进了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数据表现,中国电商规模从2012年的8.1万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26.1万亿元,网络零售额从1.3万亿元猛增到5.2万亿元,中国跃升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大国。
      外贸发展惠及世界
      今年,中国已延续8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出口国际市场的份额从2011年的10.4%升至2016年的13.2%,外贸发展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紧张支持力量。
      在外贸体量赓续提拔的同时,中国的进出口结构也在持续优化。2016年,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市场、“一带一起”沿线国家占中国外贸出口的比重分别达45.6%和27.7%,比2011年分别进步3.1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同时,国内区域布局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区出口比重有所提拔;贸易体例进一步优化,一样平常贸易快速发展。
      现在,中国外贸发展动能正在加速转换。民营企业已成为外贸发展的紧张力量;具有自立品牌、自立知识产权、自立营销渠道以及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出口增速高于传统商品;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兴业态快速增加,成为新的增加点。
      与此同时,中国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市场之一,进口贸易规模约占全球份额的1/10,尤其是自国际金融危急爆发以来,中国进口额增长了5815亿美元,占全球增量的近20%,成为全球贸易复苏的紧张动力。
      可以说,中国外贸实现了“中国制造”惠及全球消耗者,“中国市场”有力地带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信息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佚名编辑:浙江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浙江省水暖阀门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玉环网站
        首页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行业动态 产业预警 标准文本 标准化工作 材料行情 展会信息 政策文件 资料下载 联系我们